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

时间:2024-07-07 18:17:3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4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

国家经贸委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6月24日)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 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
),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委管国家局: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加速以城市为依托的中小企业技术
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推动新技术推广机构向社会技术中介组织过渡及政府职
能转变,国家经贸委在征求有关部门、地方经贸委和推广站(中心)意见的基础
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现印发你们,
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
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
  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六五”以来,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原国家经委通过引
导、扶持,大力开展了新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
划单列市、部分中心城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已陆续建立了新技术推广机构,形成
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队伍,成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
化,实现新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速以城市为依托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提出进一步加强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
策和结构调整方向,按照企业改革与发展及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加快建立以城
市为依托,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支撑体系。
  二、工作原则
  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
业为宗旨,本着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建立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推动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下统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
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的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扶持
  1、各级经贸委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引导与扶持。要
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充分发挥各推广机构的
作用,并对推广机构的工作和组织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2、继续组织编制和发布《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国家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关联度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关键技术给予重点
扶持。通过多种形式,对《指南》提出的重点新技术开展推广应用工作。
3、将新技术推广与产学研联合工作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各推广机构有效利用
全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加强技术中介服务,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
学校的联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4、在统筹规划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或专业性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中,要充
分发挥新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逐步完善其服务手段,发挥其技术咨询、技术集
成、技术扩散、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地区经济建
设服务。
5、配合经济、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及科
研院所的优势,创造条件引导属地化管理的科研院所成为区域性技术中心,加强
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力度,充实推广机构队伍。
6、组织考察、研讨和培训活动,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有关政策法规、运行
机制、信息、管理,以及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考察、研
讨与培训。积极拓宽渠道,培养一批懂专业、会经营的技术经纪人和技术服务人
才。
7、加强宣传工作。各级经贸委、各部门要及时总结和通报开展推广工作的经验,
加强交流和学习,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闻媒体传
播新技术,发布信息,宣传全国新技术交流推广工作的成效。
  四、加强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
  (一)明确定位
  推广机构是技术服务事业法人,在业务上接受国家经贸委、各地方经贸委或
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是联结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桥梁”与“
纽带”。
  (二)主要职能
  各推广机构应围绕企业改革与发展及技术创新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在国家有
关法律、政策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企业,尤其是中
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其主要职能是:
1、研究我国技术创新体系、机制及技术进步、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技
术中介机构的建设与发展等问题,为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提出咨询意见和政
策建议。
2、加强信息交流,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国范围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信息网,开
发网上各种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趋势、投资融资、技
术需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市场预测和
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3、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有效组织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
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基地,为广大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
孵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条件的可筹集、设立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
项资金,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担保体系。
4、积极组织和参与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运用市场手
段,为产学研各方创造条件,推动联合,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利用高新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5、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技术交流推广活动。通过召开各种难题招标会、交流
交易会、现场推广会、技术洽谈会等,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技
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传播和推广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动市场
前景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向企业转移。
6、开展与国内外中介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与国内外技术中介
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建立联系,开展合作,互惠互利,发挥联合优势,共
同发展。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技术中介组织的经验,完善自身建设,并帮助企
业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参与国际竞争。
7、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评估系统,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
目的咨询、招标、评估论证、鉴定验收、宣传推广等工作。
8、建立培训基地,根据企业、行业发展的要求,组织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实
用性强、不同层次的各种类型培训班,重点为企业培训既懂现代科技知识,又精
通市场规律,能够成功地组织现代营销及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和熟悉专业技术知
识的技术人才。
9、建立新技术交易市场,为各类风险投资的变现和知识产权的转让提供交易场
所。在开展新技术交易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和规划,提供交易过程
中的政策咨询、合同登记、交易合同认定以及知识产权变更登记等一系列配套服
务,形成一个高效和具有良好信誉的新技术交易服务体系。
10、完成政府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三)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1、鉴于全国各推广机构的基础与条件差别较大,各地方、各部门要根据本地区、
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按照不铺新摊子,不重复设置机构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
件,加速服务手段、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的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创造条件,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各项服务。
2、巩固、健全和发展全国性、区域性新技术推广协作组织和网络。已有的各类
新技术协作组织和网络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协作能力、
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3、全国各推广机构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
完善自律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在改革和发展中自立自强,逐步
发展成为面向企业,服务社会的技术中介组织。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
第28号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12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第4次署务会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新 闻 出 版 总 署 署 长 石宗源
二OO五年一月十日
        
新 闻 记 者 证 管 理 办 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新闻记者证发放、使用及管理,保障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维护新闻记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证件名称为新闻记者证。
新闻记者证是我国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并核发。
第三条新闻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加盖新闻出版总署印章、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专用章和本新闻机构钢印方为有效。
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制作、仿制新闻记者证,不得制作、发放专供采访使用的其它正式证件。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新闻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获得出版许可证的报社和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以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单位。其中,报纸、新闻性期刊的出版单位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广播、电视新闻机构的认定,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有关批准文件为依据。

第二章 审核与发放

第五条 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新闻记者证的核发工作。
第六条 中央单位所办新闻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所属新闻机构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后,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领取新闻记者证。
第七条 省和省以下单位所办新闻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所属新闻机构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后,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报、领取新闻记者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向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八条 记者站的新闻采编人员资格条件由设立该记者站的新闻机构审核,主管部门同意,并经记者站登记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准,由设立该记者站的新闻机构分别向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报、领取新闻记者证。
第九条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负责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新闻机构记者证地审核发放工作,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条 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系统外,新闻记者证申请、审核和发放工作统一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进行。
第十一条 新闻机构中发给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二) 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人员;
(三) 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且连续聘用时间已达一年以上的非编制内人员。
本条所称"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是指新闻采编人员与其所在新闻机构签有聘用合同。
"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指新闻采编人员与所属新闻机构签有合法劳动聘用合同。
第十二条 下列人员不发新闻记者证:
(一) 新闻机构中党务、行政、后勤、经营、广告、工程技术等非采编岗位的工作人员;
(二) 新闻机构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为新闻单位提供稿件或节目的通讯员、特约撰稿人、特约记者,专职或兼职为新闻机构采编新闻稿件的其他人员。
(三) 教学辅导类报纸、高等学校校报工作人员;
(四) 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

第三章 使用与更换

第十三条 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必须持有新闻记者证,并应在新闻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
新闻记者证持有者从事新闻采访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四条 新闻记者证不得用于以下活动:
(一) 经营性活动;
(二) 非职务行为;
(三) 违反法律规定的活动;
(四) 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活动。
第十五条 新闻记者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或者涂改。
第十六条 新闻记者证每五年统一换发一次。新闻记者证换发的具体办法由新闻出版总署另行制定。
新闻机构中编制内的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有效期为五年。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的非编制内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有效期与其聘用合同期相同。
第十七条 新闻记者证实行年度审核制度。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办法由新闻出版总署另行制定。
未通过年度审核的新闻记者证,由发证机关注销,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八条 新闻记者证持有者离开本新闻机构或者采编岗位,新闻机构应及时收回其新闻记者证,并立即向发证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新闻记者证因污损、残破等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使用,由新闻机构持原证到发证机关更换新证,原新闻记者证编号同时作废。
第二十条 新闻记者证因遗失需要补领的,由新闻机构在适当媒体上公告一周后,到发证机关申请补领新证,原新闻记者证编号同时作废。
第二十一条 新闻机构因工作需要补领新闻记者证,按照本办法第二章办理。
第二十二条 新闻机构撤销,其申领的新闻记者证同时作废。该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负责收回作废的新闻记者证,交由发证机关注销。
第二十三条 采访国内、国际重大活动,活动主办单位制作的一次性临时采访证件必须随新闻记者证一同使用。

第四章 监管与责任

第二十四条 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证发放、使用和年度审核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应履行对所属新闻机构新闻记者证的申领审核和规范使用的管理责任,依法对违反本办法的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的,向发证机关申请注销其新闻记者证。
第二十六条 新闻机构应履行对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审核及新闻记者证申请、发放、使用和管理责任,并对新闻记者证持有者的采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新闻机构对其所属新闻记者证持有者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对情节严重的,应向发证机关申请注销新闻记者证。
新闻机构解除与所属采编人员劳动关系,未及时到发证机关办理新闻记者证注销手续的,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新闻机构未按新闻出版总署、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规定进行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的,由发证机关注销其全部新闻记者证。
第二十七条 新闻机构应在其所属媒体上公布"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路系统"的网址,方便社会公众查验新闻记者证,并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 新闻记者证持有者应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不得以新闻报道为名从事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或者向采访对象索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九条 被采访以及社会公众可以对新闻记者证持有者的新闻采访活动予以监督,可以通过"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验明新闻记者证真伪,并对新闻记者证持有者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举报。
第三十条 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违反本办法,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注销新闻记者证。
新闻机构擅自扩大新闻记者证发放范围、私自仿制或者使用无效记者证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3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建议其主管单位给予其主管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生效前颁布的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其它规定同时不在执行。


  农作物种子经营,不仅涉及品种责任、种子责任、种子包装责任、种子标签责任和咨询服务责任等多种责任,而且还涉及品种选育者、品种推广者、种子生产者、种子生产商、种子销售商和咨询服务者等多种主体。按照常理,不同的责任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不应什么责任都由种子经营者承担。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几乎所有与种子经营有关的责任都由种子经营者承担;特别是将品种责任与种子责任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研究。
  品种是技术成果,属于农业科研人员智力创造的知识产品(又称智力产品)。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尚未将品种等知识产品纳入《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范围。品种责任较种子责任涉及的专业问题更加深奥,多数种子经营者和司法人员对品种质量问题与种子质量问题都不能区分。所以司法实践中都将品种责任按种子责任处理,造成大量错案。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正确处理种子使用纠纷,本文对品种责任予以简单论述 。
一、品种责任的界定。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品种作为农业技术成果,如果向种子使用者推广,必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包括适应性和实用性)。判定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标准是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先进性是指与现有品种相比,该品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判定标准为品种的丰产性和优质性。适应性是指该品种对推广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相适宜的性能;判定标准为品种的抗逆性和稳产性。实用性是指品种容易制种和加工处理,并且能够为种子使用者创造高收益;判定标准为品种对市场的符合性。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品种能为种子使用者带来丰产和丰收,否则即为存在质量问题的品种。品种存在质量问题给种子使用者造成损失的,品种推广者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就是本文所指的品种责任。
二、品种责任的构成。
品种是一种知识产品,与种子等物质产品一样,适用严格责任。
(一)品种要件。品种必须是客观化了的智力劳动成果,是随着商品种子的经营推广可为种子使用者使用的产品。
(二)推广要件。如果一种品种不是用于推广,或者还没有投入流通领域进行销售,种子使用者是通过非法或其他途径获得的,则自无适用品种责任的余地。
(三)缺陷要件:品种存在危及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品种试验或品种审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四)时间要件。缺陷是在品种投入推广之前存在的;如果缺陷是在投入推广之后形成的,则自无品种推广者承担责任的余地。
(五)结果要件。推广的缺陷品种给种子使用者造成了损失。
三、品种责任的类型。
按照品种的推广过程,品种责任可以分为选育责任、试验责任、生产责任、经营责任、服务责任五种类型。
(一)选育责任
是指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因育种目标、育种材料、育种程序、试验方案等事项存在问题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例如,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就是育种程序责任。又如,推广转基因品种导致基因污染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即为育种材料选配责任。再如,推广的高抗稻瘟病品种感染稻瘟病产生的赔偿责任,即为品种试验方案责任(未对已有病菌生理小种全部接种试验鉴定抗病性)。
(二)生产责任。
是指制种或繁育过程存在问题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责任。例如农业部公布的江西浮梁县利民种业公司经营假“优1402”水稻种子案,就是因为在提纯复壮过程中选择偏差和程序不到位致使恢复基因严重丢失引起杂交稻不结实造成减产的品种生产责任。司法实践中将该案按种子质量责任处理,追究种子经营者的销售伪劣种子罪并追究种子管理者的玩忽职守责任,案件性质认定错误。
(三)经营责任。
是指未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种子使用者提供品种说明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类责任可分四种:一是标签标注品种说明主要性状与品种审定公告不一致造成损失的,承担品种特征特性不真实的责任;二是标签标注品种说明主要栽培措施与品种审定公告不一致造成损失的,承担栽培措施不配套的责任;三是标签标注品种说明适宜种植区域和生产条件与品种审定公告不一致造成损失的,承担使用条件不适应的责任;四是标签标注品种说明的内容没有试验验证依据造成损失的,承担依据缺陷的责任。
适当的品种说明,使种子使用者获得必要的品种知识避免不当使用品种造成损失,这是知情权的要求;告知种子使用者品种的优缺点,使种子使用者自主选择接受该品种承受其缺点还是放弃该品种避免其缺点,这是选择权的要求。
(四)服务责任。
是指未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种子使用者提供品种有关咨询服务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责任。例如:送货上门迟延导致春播品种夏播、告诉农民抗虫棉不用治虫、指导农民将露地栽培品种保护地种植等咨询服务错误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四、产生品种责任的品种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
实践中产生品种责任的品种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真实性质量问题、准确性质量问题、完整性质量问题以及时效性质量问题四种情形。
(一)真实性质量问题。
是指品种说明的内容存在虚假、不真实等情形。《种子法》规定的以此种品种冒充他种品种和品种(包括品种名称、品种性状、栽培措施、使用条件)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假种子,就属于品种不真实。
(二)准确性质量问题。
真实性是对品种质的要求,准确性是对品种量的要求。例如,丰产性准确到平均单产、抗病性准确到具体病种、适应性准确到生态区域和生产条件等等。准确性有一个最低标准,就是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说明内容应与审定公告一致,非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说明内容应有试验验证的依据。准确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法律不可能要求品种推广者穷尽所有的内容。准确性要求品种推广者提供的数据内容符合相关标准及其承诺的条款。
(三)完整性质量问题。
完整性要求提供的品种说明内容应当尽可能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明确。品种说明仅标注优点不标注缺点,虽然内容是真实、准确的,但缺乏完整性,因此还是存在质量问题。完整性同样也有一个最低标准,即主要农作物品种说明内容应与审定公告一致,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说明内容应有试验验证的依据。完整性同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法律不可能要求品种推广者穷尽所有的内容。完整性也要求品种推广者提供的数据内容符合相关标准及其承诺的条款。
(四)时效性质量问题。
品种是一种智力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出现老化现象。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品种会给用户带来巨大收益,如果过了期限,则可能会使用户利益受损,推广期所造成的这种质量问题就是时效性质量问题。因此,要求品种必须反映当时最新的育种水平,不得推广尚未稳定的、有不可克服缺点的、种性严重退化的、已公告停止推广的品种。
五、品种责任与相关产品责任的区别。
(一)品种责任和种子责任。
两者存在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品种在本质上是遗传信息,种子仅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因种子引发的产品责任是由于种子本身缺陷导致的,而不是储存在种子之内的遗传信息造成的。
(二)品种责任和包装责任、标签责任。
种子包装袋的制作和种子标签的设计印刷固然有智力活动,但这些智力活动已经完全被吸收入品种之中。使用者对种子包装袋和种子标签的购买是基于品种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种子包装袋和种子标签。相反,品种在本质上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内容与种子包装袋和种子标签是相互独立的;虽然表面上两者有密切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仅仅是为了方便种子使用者识别和使用之目的,而种子使用者购买品种不是因为遗传信息所依附的载体有使用价值,而是品种的遗传信息内容具有使用价值。
(三)品种责任和服务责任。
咨询服务侵权责任在实践中常见于种子经营者、种子管理者以及其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针对种子使用者的咨询提供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品种是以推广为目的而大批量生产的智力成果。虽然咨询服务的内容是智力信息,但它却是面向个人的,不具备“大量生产”这一品种属性,因而咨询服务不是品种责任所规制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对象。
六、品种责任的抗辩事由。
品种不同,特征特性也不完全相同,任何一个品种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和适宜种植的区域。依据法律规定,品种推广者具有三项免责事由。
(一)品种尚未推广。
品种虽然具有某种质量问题,但如果选育者未将其推广,那么当然无须承担品种责任。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品种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二)品种投入推广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
病菌变异产生的新生理小种会使某些抗病品种感病,在此情况下,品种推广者只需证明品种在投入推广时尚不存在该新生理小种,不管后来这种感病造成的原因,品种推广者都不应当承担责任。法律之所以规定这种抗辩事由,是因为严格责任制下,通常是推定品种在投入推广时即存在缺陷,如果推广者不能通过反证证明该缺陷在品种投入推广时并不存在,则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推广者要免除责任,必须证明在品种投入推广时,引起损害的质量问题尚不存在。
(三)将品种投入推广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
虽然品种存在某类缺陷,但它反映了当时的最高技术和认识水平。如果品种投入推广时的科学技术知识使选育者无法发现缺陷,那么即使以后由于科技进步而证明品种存在缺陷,选育者也不承担对其已经投入推广的品种所致损害的责任。此免责理由的规定目的在于促进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四)种子使用者存在重大过错
从法的价值理念上讲,产品责任法的目的是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如果在种子使用者存在重大过错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品种推广者来承担全部责任的话,是失公平的。种子使用者的下列行为可视为存在重大过错:其一,明知品种有缺陷而使用;其二,非正常使用、误用、滥用的;其三,擅自改变品种的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其四,有其他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为。
七、品种责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