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7-11 07:36:5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8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三政〔2010〕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三门峡市地名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一月十三日


三门峡市地名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名管理,规范地名的命名、更名和使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等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等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地名,是指:
(一)山、河、湖、泉、岛、洞、滩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划名称,群众自治组织所辖的区域名称;
(三)城市道路、公园、广场、文化和体育场、馆、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园林、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四)住宅区名称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名称;
(五)门牌号(含沿街门牌号、楼栋号、单元号、户号);
(六)公路、桥梁、隧道、车站、机场、渡口、水库、水闸、水渠、堤坝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市政、交通、水电设施等专业部门名称;
(七)其他具有地名意义或指位功能的名称。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是全市地名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住房建设、公安、财政、规划和城市执法、工商、国土资源、文化、交通、房管、水利、旅游、林业园林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地名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和更名

第六条 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不得单独使用通名作地名,禁止通名叠用。
第七条 地名命名规划要与城乡建设规划同步进行。规划和城市执法部门在编制、修订建设规划时新提出的各类地名名称,应报同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列入地名命名规划。否则,不能作为法定地名。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交往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征,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时代建设要求;
(三)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和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地名;
(四)禁止使用带有不良文化色彩的名称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名称命名地名;
(五)不得使用复式、多含义的词组名称作地名。地名用词应当符合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要求,简洁易懂,声韵和谐,避免使用生僻字、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及同音字;
(六)本市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同一城区(含建制镇)内的广场、桥梁、路、街、巷名称,同一县(市)内的行政村、居委会、居民住宅区名称,以及一个乡(镇)内的自然村名称不得重名。同一住宅区、同一街(路)巷范围内的门牌号不得重号。
(七)凡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人工建筑物、企事业单位等名称,其专名必须与标准地名相一致。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更名:
(一)凡有损民族尊严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含义庸俗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不明显属于前款规定范围的,且长期使用已成习惯的地名一般不予更名。但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明显与实际不符的地名,应予更名。
第十条 使用城、别墅、山庄、园(苑)、小区等用作住宅区通名,或者使用大厦、中心等作建筑物(群)通名,应当名实相符,与其建设规模、使用功能、所处环境等因素相一致。

第三章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十一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是: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办理;
(二)本行政区域内的山、河、湖、泉、岛、洞、滩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除依法应由国家、省审批的外,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报市政府审批。涉及两个以上县(市、区)的,经相关县(市、区)政府协商后,共同报市政府审批;
(三)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划名称,按照国家、省规定报批。群众自治组织所辖区域名称和自然村名称,由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报县(市、区)政府审批;
(四)城镇道路、公园、广场、文化和体育场馆等名称,由相关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向所在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核后,报同级政府审批;
(五)住宅区名称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名称,由相关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报所在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六)公路、桥梁、隧道、车站、机场、渡口、水库、水闸、水渠、堤坝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市政、交通、水电设施等专业部门名称,在征得所在地政府同意后由相关专业部门审批;
(七)重要人工建筑、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园林、自然实体及保护区等名称,由其主管部门征得所在地政府同意后,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第十一条(四)、(五)项所列应审批的地名命名项目,有关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在办理开工许可手续前,应按该项规定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在竣工时完成地名标志设置。
住房建设等有关部门在办理新建住宅区项目的房地产销售和房地产广告等手续时,申请人未能提供地名批准文件的,应当告知其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第十三条 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改造或自然变化等原因,不再使用的地名,应根据地名命名权限予以销名。
第十四条 对自然地理实体、城市道路和标志性大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公共设施(含场馆、绿地)的命名、更名,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向社会公示等方式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四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五条 经依法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宣传未经批准的地名。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旧地名的,应在标准名称后加注旧地名。
第十六条 下列事项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对外签订的协议和涉外文件;
(二)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印发的文件、公告、证件等;
(三)出版各类报刊、地图或有关书籍、播放广播、影视节目等;
(四)制作各类商标、牌匾、广告等;
(五)道路、门牌、景点、交通、交通站牌等公共标志;
(六)办理邮政、通信、户籍、营业执照、房地产注册等事宜。
第十七条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辖区或者本系统的标准地名录。本规定施行前已经使用但未经批准的地名,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提出处理意见,经同级政府同意后编入标准地名录。编入标准地名录的地名,视为依照本规定批准的标准地名。
第十八条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地名档案和地名数据库。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开发地名公共产品,提供地名问路、地名信息等公共服务。

第五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管理及责任分工

第十九条 本市范围内的行政区域界位,城镇道路、街、巷,居民区、院、楼、门,乡(镇)、村(自然村)及其路、街、巷、村民住户,公路、桥梁、码头、隧道、台、站、场以及主要交通路口,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区和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均应设置地名标志。
第二十条 设置各类地名标志应当遵循科学合理、方便实用、清晰准确的原则,地名标志的样式、书写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技术规范。
第二十一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监督、维护和更新实行分工负责制,责任分工如下:
(一)本市范围内的行政区域界位,市区内路、街、巷、楼、门牌等地名标志,由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住房建设、公安等部门予以配合协助。各县(市)内的路、街、巷、楼、门牌等地名标志,分别由各县(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级住房建设、公安等部门予以配合协助。
住宅区内道路、楼、门牌及高层建筑等地名标志,由建设单位或产权所有人按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编号方案设置。
(二)乡(镇)政府驻地集镇道路以及各村的地名标志由相关乡(镇)政府负责。
(三)公路、桥梁、隧道、水库、堤坝、涵洞、车站、机场、渡口、电站等地名标志由专业部门负责,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四)其他地名标志由有关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或者产权人按照规定设置。
第二十二条 设置管理单位应当及时修缮、更新地名标志,并保持地名标志的准确和完好。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禁止涂改、污损、遮挡、覆盖和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或者在地名标志上悬挂物品。
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需要拆迁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申请,施工结束后应当负责及时恢复原状,损坏的应当负责修复或重新设置。
第二十四条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名标志设置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通知设置管理单位在30日内进行设置、维护或者更换:
(一)应设置而未设置地名标志的;
(二)地名标志破损、字迹不清或者残缺不全的;
(三)未使用标准名称或者使用样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四)地名已更名,其地名标志未更改的;
(五)标志位置设置不当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发送违章使用通知书,限期纠正;对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第二十六条 地名标志为国家法定的标志物,对损坏地名标志的,责令其赔偿;对偷窃、故意损毁或擅自移动地名标志的,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标注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标注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认注[2005]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第67号令),自今年4月1日施行以来,各级质检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办法》,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行政执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执法工作的不断深入,部分质检部门对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如何正确标注出现了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为规范有机产品标注行为,统一有机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加强有机产品认证行政执法工作,保证有机认证产品的安全质量,现将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应当严格按照《办法》规定在产品或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
二、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也不得在标注“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的同时,标注“无污染”或“纯天然”等其他误导公众的文字。
三、《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适用于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对于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单独标注“无污染”或“纯天然”等文字的,可按照其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




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98]国管财字第20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


附件:《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家资产的合法权益,节约、有效地使用各类资产,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95]国资事发第17号)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98]国管财字第7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企事业单位)。
  第三条 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企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资产的调拨、变卖、报损、报废等。
  第四条 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消、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帐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根据国家政策规定需要处置的资产。
  第五条 资产处置应由资产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由本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审核鉴定、提出意见并经财务部门同意,按审批权限,由本部门或报送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六条 土地、房屋、建筑物及汽车的资产处置,均需经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七条 各部门及其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处置单位价值原值十万元以下和一次性处置价值原值二十万元以下的资产,由各部门审批;处置单位价值原值在十万元以上和一次性处置价值原值二十万元以上的资产,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八条 各部门后勤企业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二十万元以下和一次性处置价值原值一百万元以下的各类资产,由各部门审批;处置单位价值原值二十万元以上、一次性处置价值原值一百万元以上的资产和其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九条 各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应按季度填报《中央国家机关资产处置季度汇总报表》(附后),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十条 各部门及其后勤企事业单位撤消、分立、合并、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对其占用的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在文件下达后三十日内报送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私分、转让、转借、调换或变卖。
  第十一条 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理资产处置手续,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和资料:
  (一)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资产处置申请函;
  (二) 国务院或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单位分立、撤消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的批准文件;
  (三) 资产原始价值凭证;
  (四) 技术部门的鉴定意见;
  (五) 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有关资产评估报告;
  (六) 非正常损失情况说明及对责任人、有关领导的处理情况;
  (七) 申报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八) 《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申请单》(附后)
  第十二条 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除国家规定上缴财政外,一律作为各部门及机关后勤事业单位重新购置各类资产的专用基金,企业按现行财务制度执行,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的,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95]国资事发第1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