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司法的限度-对群众路线与司法公信力的一种解读/张基奎

时间:2024-07-08 19:08:1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0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一般而言,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践行群众路线是司法人民性的体现,当司法切实贴近群众,为群众所观察;切实依靠群众,为群众所理解;切实维护群众,为群众所认同,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也就“自发性生成”。然而,在复杂的司法实践面前,司法理想主义永远面临不可思议的问题。涉诉矛盾纠纷、涉诉信访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的集体性指责,几乎是每个基层法院都不得不应对的压力。我们相信,落实好群众路线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根本路径,这是宏观的结论,但肯定在中微观的操作层面上还有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否则,就不会出现当审判人员劳心劳力,甚至事无巨细地审理每一起案件时,而当事人不领情,“出力不讨好”的情形。笔者认为,群众路线要求司法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只要群众的需要就是司法的需要;而就司法本质而言,司法需要必要的理性的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司法不加节制地把所有矛盾纠纷都纳入自己的处理范围时,就会出现有心无力的疲软状态,大大降低司法效率和司法质量,进而影响司法的公信力。



一、对司法的再认识:为什么司法需要限度?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当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们在接受法治科教育时,对法治的基本理解是:法律至上,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学者们也把“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法治的最高圭臬而引进来,鼓励法律实务者负起“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但是,司法应该无所不在吗,司法应该是万能的吗?即使是当今最完备的法治国家里,恐怕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对凯撒”,司法只是社会管理方式之一,而非惟一,只是比较规范,而非全能规则。



当我们对司法有了如上比较客观的认识,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法院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位置和作用:法院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机关之一,但不是惟一机关;法院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实践者之一,但不是万能裁决者;法院能够依法受理各种矛盾纠纷,但并不是所有矛盾纠纷在法院都能依法得出清晰的结论。



所以,司法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首先来自对司法规律的科学认识。司法的前提在于有法可依,法院面对每一件纠纷时,必须对其进行法律事实的归纳,然后对照法律规定得出结论。即使是所谓的自由裁量、内心确认等情形,也是建立在对事实的全面把握、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这样基础之上的。[1]问题是,①是否所有的行为规范都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人类社会行为是极其复杂的,立法机关对各种行为的归类和规范,永远只能是一部分。这就是法律的不全面性。实际上,法律的不全面性并非立法机关立法技术差、立法水平低所造成,这种不全面的立法恰恰是对法治本质的尊重,即法律不是万能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真正的法治也不过一两百年而已。那么,在没有“法治”的社会制度里,人类文明不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吗?由此,我们肯定,除了法律,还有过多的非法律层面的规则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②法律规定是否是最正确的?法律条文的规定一般包括事实假设和法律结论两个部分,即对特定的法律事实表明司法态度。我们知道,这里的法律事实是一种要件事实,并非真实存在的事实。审判人员的工作之一就是从真实存在的事实中抽取要件事实,然后才能得出法律结论。要件事实的抽取或归纳,是完全客观的吗?实际上,不论审判人员意识到如否,其在抽取要件事实时,总会有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在里面,造成要件事实和客观事实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当事人来讲,总喜欢在细枝末节上讨价还价,埋怨审判人员没有考虑一些他们自认为很重要的事实因素。所以,当我们依据归纳出的要件事实而逻辑地作出司法裁判时,得出的也只是对某类纠纷的一般看法而已,是否是与该具体纠纷最切合的结论,还不能轻易判断。当我们强调在司法过程中考虑群众的看法和感受时,初衷也在于此。



司法资源紧张、司法成本高也是应该坚持司法限度的重要原因。案多人少是近年来一直困扰基层法院的难题,这实际反映:①社会矛盾纠纷增加迅速,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机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前面提到,法院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实践者之一,这是法院的职责和社会责任,我们义不容辞。但是,法院不是“全能冠军”,不是任何矛盾纠纷在法院都能得到圆满解决。建设法治社会,也不是建设“法院治理下的社会”。而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应能够在其他组织下解决的纠纷,特别是貌似民事案件的纠纷,都被以“法治”的名义推到法院,让法院给个说法。比如劳动争议案件,笔者两年来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只有一件经过劳动仲裁部门的实体裁决,其余均已超过受理期限等理由不予受理,使所谓的劳动仲裁仅仅成为法院受理的程序性前提。②司法原有的程序性规定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化解矛盾、维护权益的需求。法院受理、审理案件必须遵循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如立案条件、答辩日期、送达方式、庭审程序等等,这些程序的遵循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法院审理案件首先需要保证的是正义,而非效率。[2]不过,尽管法律以维护社会正义为旗帜,法律正义和社会正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简而言之,社会正义是社会成员对正义实现与否的看法;而法律正义则是法律规定的正义。从立法过程看,现代法律的形成主要是民意的集聚,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应是一致的。不过,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鉴于前面提及的要件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差异,两种正义有所不同也就不奇怪了。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和应诉时,在其内心还有“个别正义”的概念,即认为自己是有理的,法律应该支持自己的“个别正义”。而这一个别正义往往与法律正义、社会正义还有一定差别。正因为对正义本身有不同理解,而司法活动最后只能有一个非此即彼的结论,那种“胜败皆服”的结果是基本不存在的。③小标的纠纷与高成本司法的冲突,加剧了案多人少的矛盾。诉讼法在立案审查方面没有规定权益标的额的限制,只要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有明确的被告,都可以起诉到法院,属于法院受理范围的,法院应当受理。我们知道,司法是高度规范的纠纷处理方式,诉讼的启动,不会因为涉案标的小而在程序上有所减损。换言之,对小标的纠纷的予以诉讼处理的成本并不低于大额标的案件。现实生活中,小标的纠纷在数量上又占有绝对优势,牵涉更多数量群众的利益(而非利益数额大小)。这种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走诉讼程序,一方面在化解纠纷方面不经济,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其他更重大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解决,阻碍了更多社会正义的较快实现。



二、有限度的司法是对群众路线的科学落实



首先要明确的是,坚持司法的限度不是推脱司法职责,而是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司法目标。人民司法为人民,指出了:①司法权力的属性;②司法服务的对象;③司法的根本立场。而对这三个方面予以落实的根本方法就是走群众路线,把是否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但是,就人民法院而言,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宣示,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因为任何一个公权力机关,都应该以此为政治指引。一般而言,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更加聆听群众的声音,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姿态。人民法院作为群众利益的判断者,贴近群众、聆听群众,对于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社会认同度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马锡五审判方式、陈燕萍工作法,都是群众路线在司法实践中的生动落实,得到了人们群众的认可。但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走群众路线(根本指向),并不意味着对群众的各种纠纷都不加甄别、事无巨细地全部纳入法院受理范围,惟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式方法),才能实现维护群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根本目标)。


这里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坚持好司法的限度:①没有必要把所有矛盾纠纷都纳入到诉讼中,即使法律规定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应把那些标的额度小、法律关系清晰的纠纷,协调其他组织,如劳动、工会、工商、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处理。这与法院自身设立的诉前调解机制还有所不同,诉前调解实际还是法院司法资源的一部分,没有改变法院面对社会矛盾纠纷“一家独撑”的局面。②尊重司法规律,正确区分司法创新与标新立异。面对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纠纷和多元化的法律需求,人民法院工作需要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必须尊重司法的基本规律,不能危害到司法公正,不能动摇司法的公信力,否则只能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人民法院走群众路线,需要法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社会,这种开放,在于司法过程的开放以及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对司法的监督,此为群众路线的根本。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法院有舍本取末的现象。③树立司法自信,敢于为群众利益站稳立场。司法的限度不仅仅是不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把限度内的事情做好。当前涉诉矛盾纠纷很多,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为什么本来属于其他机关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纠纷,最后成了法院“审判不公”的纠纷;为什么法院依法审判的案件,最后成了法院“亏理”的案件;为什么我们以和谐司法为目标处理纠纷,最后却让公众解读为枉法裁判的“河蟹”司法?回到群众路线这一主题上,就需要从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场出发,敢于依法判案,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社会的评判。



前面对群众路线与司法限度关系的分析,实际也涉及了司法公信力的问题。所谓司法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可程度,对司法公正的信任程度。走群众路线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根本方法,但是要以坚持理性的司法限度为前提,防止迷失司法的“自我”而适得其反。这里要提出的是:司法公信力是法律方法问题还是法律文化问题?换言之,司法公信力的缺失主要是由于司法产品的质量不高而导致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怀疑,还是当下社会情境下还没有完全确立法律的信仰地位,以致于法律工具主义的盛行?我们看到,随着普法活动的深入,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不断得到认同。如何理解当前公众的法律意识?


笔者认为,这种意识仅仅是一种对法律的初步了解和认识,而且是选择性认识,即往往从有利于己的角度来表达对法律的理解;一旦自己的理解或主张,得不到法院的认可、支持,就表现出对法律或法院的极大蔑视,甚至通过过激手段发泄自己的不满。笔者对网络上一些有关司法的负面帖子进行了初步梳理:①喊冤型,对自己的案情进行陈述,请求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这种帖子,如果陈述事实比较全面的话,应该对促进法院提高司法水平有一定督促作用。②斥责型,不讲事实,直接用夸张的语言指责某法院或某法官司法不公。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跟贴也不分青红皂白地“灌水”,人为扭曲舆论导向(信任危机成为当下社会心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唯恐天下不乱。③攻击型,没有任何理由,直接对法院、法官进行人身攻击或威胁。笔者曾看到一三轮摩托车贴着“某某法院是×××,某某院长是×××”的标语招摇过市,这难道就是中国法治的真实写照吗?当司法职业没有基本的尊严时,何谈建立公信力?这实际反映了这样的问题:①司法信任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建立,这种机制主要是沟通机制、反馈机制和保护机制。司法活动启动以后,如何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成为当前司法活动的重要内容,有时候往往由于审判人员不经意的举动或不耐烦的表情,都会刺激当事人敏感的心理;对当事人的疑问或不满如何进行疏导,这里主要指信访问题,不能给少数当事人形成“信访不信法”的习惯;审判人员是公务人员,但也是普通公民,当审判人员受到人格攻击或人身威胁时,应该得到有力的保护。②对司法的依赖与对司法的信仰不成正比。许多行政执法机关或其他组织,在面对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时,不是想如何尽力化解纠纷,而是告诉他们到法院诉讼。有的行政部门领导是如此做群众工作,并认为自己是有法治思想的表现。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以所谓“法治”的名头,把社会矛盾纠纷不加区别地推向法院,使法院从最后一道防线成为第一道防线。一旦法院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矛盾纠纷时,这些矛盾纠纷就演变成涉诉矛盾纠纷,法院成为矛盾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在基层法院审判一线,法官的巨大职业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许多案件的审理都面临“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当审判人员尽心竭力地审结案件后,也许就被当事人一次无中生有的投诉而抹杀了所有辛苦。


总的来说,坚持司法的限度,并不会降低司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相反地,当明确了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职责界限后,法院将会把有限的司法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解决关涉群众根本利益、能够发挥司法专业优势的矛盾纠纷,真正急群众所急,这才是落实群众路线的要义所在。如果法院能够保持必要的司法节制,协调好外部社会管理机制与审判工作的关系,把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解决关系大局、关系民生的矛盾纠纷上时,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质量,实际就是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实现有限度的司法,当前最要紧的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创新和完善。除了社会基本制度的长远安排外,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应是多元化的、循环型的,以诉调对接机制为基础,着重扩展参与部门和组织的范围,法院不再唱独角戏,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力求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矛盾纠纷化解的需要,使“所有的”矛盾纠纷在机制中都能够得到申诉或解决,司法公信力才会不断增强。





--------------------------------------------------------------------------------

国家税务局、铁道部关于铁路货运凭证汇总缴纳印花税问题的联合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铁道部


国家税务局、铁道部关于铁路货运凭证汇总缴纳印花税问题的联合通知
国税地[1989]94号

1989-09-07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省辖市税务局,各铁路局:

  为了正确贯彻印花税暂行条例,加强对铁路货运凭证的纳税管理,简化纳税手续,经研究确定:铁路货运凭证承运方应纳的印花税由铁路部门汇总缴纳(以下简称汇缴);托运方应纳的印花税由铁路部门代扣汇总缴纳(以下简称代扣汇缴)。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办理汇缴和代扣汇缴的办法
  1.办理货运凭证汇缴和代扣汇缴印花税的单位,为铁路部门的各铁路分局;计算和代扣印花税的单位为铁路部门的各货运车站。
  2.铁路运单是具有合同性质的货运凭证,鉴于目前以运单汇总纳税存在一定的困难,现确定铁路货运的应纳税凭证为运单所对应的铁路货票。货票中承运方的报告联作为计算汇缴和代扣汇缴的原始凭证;托运方的报销联作为缴纳印花税的完税凭证。
  3.在货票费别栏目中增列一项“印花税”项目,货运车站在收取运杂费的同时,以运费按万分之五的税率计算并代扣托运方应纳的印花税款,填入“印花税”项目内。承运方的印花税款也按此数由铁路分局集中汇缴当地税务机关。
  为了方便汇缴和代扣汇缴,印花税额不足0.1元的免税,超过0.1元的按实计缴,计算到分。
  4.铁路分局应将填开货票的报告联依照序号按期装订成册;根据税务部门核定的纳税期限,按汇缴和代扣汇缴印花税的税额分项填开缴款书,汇总缴纳。
  5.汇缴和代扣汇缴税款的缴纳期限,由各铁路分局和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共同商定,但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6.由于中途变更运输,所收运费需要多退少补的,不再办理印花税的退补手续。
  7.汇缴和代扣汇缴的违章行为,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办理。
  二、委托铁路运输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接受铁路货运部门代扣税款的管理和纳税监督。
  三、税务部门应根据代扣汇缴税款的金额,付给铁路货运部门5%的手续费。手续费应由当地税务机关按规定提退付给,铁路部门不得从代扣税款中坐支。
  四、铁路货运部门汇缴和代扣汇缴印花税的具体事宜,由各铁路分局商当地税务机关办理。
  五、军事运输、国际联运、水陆联运、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路料运输、工程临管线运输等凭证的印花税征收办法另文规定。
  六、本通知自1989年10月1日起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

一九八九年九月七日

能源部关于转发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的通知

能源部


能源部关于转发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的通知
现将国务院经贸办等单位“关于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的通知”(国经贸企[1992]176号)转发给你们,有关《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请遵照执行。《通知》中公布的电力、煤炭行业大型工业企业共计328户。其中,电力大型企业219户(特大型企业18户、大型一档企业74户、大型二档企业127户);煤炭大型企业109户(特大型企业22户、大型一档企业28户、大型二档企业59户)。你们要根据中央有关搞活大中型企业的精神,为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创造条件,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关于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和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的通知

1992年7月30日 特急 国经贸企[1992]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委(计经委、生产委)、计委、统计局、财政局(厅)、劳动局(厅)、人事局(厅),国务院各部门,总后勤部:
根据《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和《关于组织申报(审批)第二批和核实第一批大型工业企业的通知》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总后勤部划分企业类型领导小组,对申报大型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认真地核实、审查。在此基础上,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依据《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逐个严格审定。审批结果如下:全国大型工业企业3519户(名单附后),其中特大型企业123户、大型一档企业739户、大型二档企业2657户。现予公布。
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还对少数工业企业没有划分标准或参照标准的,组织有关部门提出标准,反复协调平衡,制定出《〈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附后),经审查批准,现一并公布,请遵照执行。

附1:《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补充标准
一、补充标准
轻工业
------------------------------------------------------------------------------------------------
| | | | 大 型 | 中 型 | | |
|行业名称|计算单位 |特大型 |------------------|------------------|小 型| 备 注 |
| | | |大一 |大二 |中一 |中二 | | |
|--------|----------|--------|--------|--------|--------|--------|--------|----------|
| | | | | | | | |专指中国 |
|印制工业|生产用固定|60000 |10000 |5000- |3000- |1500- |1500 |人民银行 |
|企 业|资产原值 |及以上 |及以上 |10000 |5000 |3000 |以下 |印制总公 |
| |(万元) | | |以下 |以下 |以下 | |司所属企 |
| | | | | | | | |业 |
|--------|----------|--------|--------|--------|--------|--------|--------|----------|
|造币印钞|生产用固定| |10000 |4000- |2000- |1000- |1000 | 同上 |
|工业企业|资产原值 | |及以上 |10000 |4000 |2000 |以下 | |
| |(万元) | | |以下 |以下 |以下 | | |
------------------------------------------------------------------------------------------------
建材工业
------------------------------------------------------------
|行业名称| 计 算 单 位 |大型一档 |
|--------|--------------------------|------------------|
|耐火材料|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10000及以上 |
| 企业 | | |
|--------|--------------------------|------------------|
|其它建材|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10000及以上 |
| 企业 | | |
------------------------------------------------------------
电子工业
------------------------------------------------------------
|行业名称| 计 算 单 位 |大型一档 |
|--------|--------------------------|------------------|
|电子元件|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10000及以上 |
|制造企业| | |
------------------------------------------------------------
市政公用工业
--------------------------------------------------------------------------------------------------------------
| | | | 大 型 | 中 型 | | |
|行业名称|计算单位 |特大型 |----------------------|----------------------|小 型| 备 注|
| | | | 大一 | 大二 | 中一 | 中二 | | |
|--------|----------------|----------|----------|----------|----------|----------|--------|--------|
| |实际综合生产能力|250 |100 |45 |25 |12 |12 | |
| |(万立方米/日)|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自来水 |----------------|----------|----------|----------|----------|----------|--------|各项指标|
| |Dg75以上供水|2500 |1000 |350 |150 |80 |80 | |
| |管道长度(公里)|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企 业 |----------------|----------|----------|----------|----------|----------|--------|同时达到|
| |生产用固定资产 |60000|20000|6000 |3000 |1500 |1500| |
| |原值(万元)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
| |年末供气户数 |120 |50 |20 |12 |8 |8 | |
|煤 气 | (万户)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 |----------------|----------|----------|----------|----------|----------|--------|同上 |
|企 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 |60000|15000|5000 |3000 |1500 |1500| |
| |原值(万元)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
| |供热面积 | |1000 |500 |250 |150 |150 | |
|供 热 |(万平方米) |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 |----------------|----------|----------|----------|----------|----------|--------|同上 |
|企 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 |15000|5000 |3000 |1500 |1500| |
| |值(万元) |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上 |及以下 | |
--------------------------------------------------------------------------------------------------------------
医药工业
------------------------------------------------------------------------------
|行业名称 | 计 算 单 位 | 特大型 |大型一档 |
|----------|--------------------------|----------------|----------------|
|化学原料药|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50000及以上| |
|企 业| | | |
|----------|--------------------------|----------------|----------------|
|化学药制剂|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10000及以上|
|企 业| | | |
|----------|--------------------------|----------------|----------------|
|中成药、生| | | |
|化制药及其|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10000及以上|
|他医药企业| | | |
------------------------------------------------------------------------------
机械工业
----------------------------------------------------------------
|行业名称 | 计 算 单 位 | 特大型 |备 注 |
|----------|--------------------------|----------|--------|
|轿车制造 |年生产能力(万辆) |5及以上 |两个指标|
| |--------------------------|----------| |
|企 业 |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亿元)|10及以上|同时达到|
----------------------------------------------------------------
二、新的说明
1.手表企业的标准仅指生产手表的全能厂,对来件组装电子表的组装厂,应区别于全能厂的标准,全能厂与组装厂的折算系数为1:5。
2.独立铁矿企业的生产能力标准,由按“成品矿”划分改为按“原矿量”计算。
3.鉴于国家已将“马力”计量单位废止,《划分标准》中凡按“马力”为单位的行业标准,应改为“千瓦”计量,折算系数为:1马力=0.736千瓦(公制)。
4.煤气企业
(1)年末供气户数,指本企业年末所拥有的实际居民用户数。
(2)人工煤气工业用户按10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公共福利用户按2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
(3)液化石油气按其使用钢瓶的种类(50公斤及15公斤两种)分别折算成一个用户。
(4)天然气工业用户按4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公共福利用户按0.8立方米/日折成一个用户。
(5)不直接供应用户的独立的煤气生产企业,其年末供气户数指标按煤气实际供气能力(日供气量),按照居民用量占60%,非居民用量占40%的比例,并按居民户用量2立方米/户。日和非居民用量10立方米/户,日折算成居民用户。

附2:全国电力大型工业企业名单
企业名称 类型
一、发电企业
淮南发电总厂 特大
石景山发电总厂 特大
唐山发电总厂 特大
姚孟电厂 特大
富拉尔基发电总厂 特大
葛州坝水力发电厂 特大
白山发电厂 特大
徐州发电厂 特大
谏壁发电厂 特大
锦州发电厂 特大
清河发电厂 特大
龙羊峡水力发电厂 特大
邹县发电厂 特大
大同第二发电厂 特大
神头第一发电厂 特大
石洞口发电厂 特大
淮北发电厂 大一
北京热电总厂 大一
靖远电厂 大一
刘家峡水电厂 大一
黄埔发电厂 大一
沙角发电厂 大一
韶关发电厂 大一
清镇发电厂 大一
乌江渡发电厂 大一
马头发电厂 大一
邢台发电厂 大一
张家口发电总厂 大一
焦作电厂 大一
牡丹江第二发电厂 大一
汉川电厂 大一
荆门热电厂 大一
青山热电厂 大一
金竹山电厂 大一
长山热电厂 大一
丰满发电厂 大一
吉林热电厂 大一
望亭发电厂 大一
辽宁发电厂 大一
通辽发电总厂 大一
元宝山发电厂 大一
华鲁发电厂 大一
黄岛发电厂 大一
黄台火力发电厂 大一
龙口发电厂 大一
十里泉发电厂 大一
辛店发电厂 大一
石横发电厂 大一
漳泽发电厂 大一
秦岭发电厂 大一
上海吴泾热电厂 大一
闵行发电厂 大一
龚嘴水力发电总厂 大一
江油发电厂 大一
重庆发电厂 大一
大港发电厂 大一
军粮城发电厂 大一
滇南发电总厂 大一
鲁布革发电总厂 大一
台州发电厂 大一
新安江水力发电厂 大一
镇海发电厂 大一
沙溪口水力发电厂 大二
永安火电厂 大二
碧口水电厂 大二
西固热电厂 大二
盐锅峡水电厂 大二
新丰江水电厂 大二
大化电厂 大二
合山发电厂 大二
海口电厂 大二
安阳电厂 大二
鹤壁火力发电厂 大二
开封发电厂 大二
洛阳首阳山电厂 大二
新乡火电厂 大二
哈尔滨第三发电厂 大二
哈尔滨热电厂 大二
佳木斯发电厂 大二
双鸭山发电厂 大二
新华发电厂 大二
东江水力发电厂 大二
风滩水力发电厂 大二
柘溪水电站 大二
耒阳电厂 大二
长春热电二厂 大二
浑江发电厂 大二
云峰发电厂 大二
南京热电厂 大二
天生港发电厂 大二
扬州发电厂 大二
贵溪发电厂 大二
九江发电厂 大二
南昌发电厂 大二
朝阳发电厂 大二
大连发电总厂 大二
阜新发电厂 大二
桓仁发电厂 大二
沈海热电厂 大二
太平湾发电厂 大二
包头第二热电厂 大二
包头第一热电厂 大二
丰镇发电厂 大二
大武口发电厂 大二
济宁发电厂 大二
莱芜发电厂 大二
霍州发电厂 大二
娘子关发电厂 大二
太原第二热电厂 大二
太原第一热电厂 大二
韩城发电厂 大二
闸北发电厂 大二
白马发电厂 大二
成都热电厂 大二
豆坝发电厂 大二
华蓥山发电厂 大二
映秀湾发电厂 大二
天津第一热电厂 大二
杨柳青发电厂 大二
红雁池发电厂 大二
玛纳斯发电厂 大二
以礼河发电厂 大二
紧水滩水力发电厂 大二
二、供电企业
北京供电公司 特大
天津市供电局 特大
兰州供电局 大一
广州供电局 大一
贵阳供电局 大一
邯郸电业局 大一
石家庄供电公司 大一
唐山供电公司 大一
郑州供电局 大一
哈尔滨电业局 大一
湖北省电力工业局超高压输变电局 大一
武汉供电局 大一
吉林电业局 大一
南京供电局 大一
苏州供电局 大一
无锡供电局 大一
徐州供电局 大一
大连电业局 大一
抚顺电业局 大一
沈阳电业局 大一
济南供电局 大一
淄博电业局 大一
西安供电局 大一
上海超高压输变电公司 大一
上海市南供电局 大一
上海市区供电局 大一
重庆电业局 大一
昆明供电局 大一
杭州市电力局 大一
合肥供电局 大二
淮南供电局 大二
福州供电局 大二
白银供电局 大二
佛山供电局 大二
江门供电局 大二
韶关供电局 大二
柳州供电局 大二
南宁供电局 大二
保定供电公司 大二
邢台供电公司 大二
张家口供电公司 大二
焦作供电局 大二
洛阳供电局 大二
南阳地区电业局 大二
平顶山供电局 大二
新乡供电局 大二
周口地区电业局 大二
大庆电业局 大二
佳木斯电业局 大二
齐齐哈尔电力局 大二
黄石供电局 大二
荆州地区电力局 大二
襄樊供电局 大二
孝感地区电力局 大二
宜昌地区电力局 大二
长沙电业局 大二
株洲电业局 大二
长春电业局 大二
常州供电局 大二
淮阴供电局 大二
南通供电局 大二
扬州供电局 大二
镇江供电局 大二
赣西供电局 大二
南昌供电局 大二
鞍山电业局 大二
本溪电业局 大二
两锦电业局 大二
营口电业局 大二
包头供电局 大二
银南供电局 大二
西宁供电局 大二
青岛电业局 大二
泰安电业局 大二
潍坊电业局 大二
烟台电业局 大二
晋东南供电公司 大二
太原供电局 大二
雁同电力公司 大二
宝鸡供电局 大二
渭南供电局 大二
咸阳供电局 大二
上海市东供电局 大二
成都供电局 大二
乐山供电局 大二
乌鲁木齐供电公司 大二
嘉兴电力局 大二
金华电业局 大二
宁波电业局 大二
三、电力修造企业
北京电力设备总厂 大一
兰州电力修造厂 大二
长春发电厂设备总厂 大二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 大二
鞍山铁塔制造总厂 大二
夹江水工机械厂 大二
富春江水力发电厂 大二